中毒前的朱令L
阅读提示 | 1994年冬、1995年春,两次摄入致死剂量的重金属铊(音同它)盐,让清华大学学生朱令几乎变成植物人。北京警方基本确认系人为投毒所致,但因事发两月后才接案,证据灭失。案发19年后仍悬而未破。
近日,朱令父亲吴承之称,曾有政协委员就朱令事件提出抓紧破案的提案,公安部办公厅对此提案的复函中称,案件已于1998年8月结办,并妥善回复了当事人家属。但朱令父亲称,时至今日,公安机关并未告知朱家此案已结。朱家曾提出关于此案的 信息 公开申请,亦遭到拒绝。
警方
回复政协委员“此案已结”
朱令铊中毒事件发生后,“谁是投毒者”一直是舆论焦点,然而19年来,投毒案始终悬而未破。
朱令父亲吴承之称,这些年中,虽不断追问,但公安部门的回复一直都是“正在调查中”。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朋友那看到了公安部办公厅关于一份政协提案的回复函(2007年9月17日发)。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召开之际,曾有政协委员上交有关朱令的提案,希望抓紧破案并妥善处理。
复函中称,经警方 工作 ,排除了朱令自杀和误食铊盐的可能性,基本确认系人为投毒所致,但由于事发两个月后才报案,证据已经灭失,案件终未侦破。
复函中称,1997年10月23日,北京市政法委组织召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三长会议”。会议认为,鉴于直接证据不足,案件继续侦查难度大……经市公安局将办理情况逐级上报,1998年8月25日,市局文保处结办此案,并妥善答复了当事人家属。
“没有人告诉过我这个案子早就结了,如果不是看到白纸黑字,可能到现在还被蒙在鼓里。”吴承之说。
家属
申请案件 信息 公开被拒绝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信息 公开条例》正式实施。5月12日,吴承之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交了要求公开朱令急性铊中毒案侦办过程和结果的申请,并于当日被受理。
当年5月30日,市公安局以“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为由,对此申请发出“政府 信息 不予公开告知书”。
吴承之认为,作为朱令家属,他们有对案件情况的知情权。但此后,他们行政复议要求亦未获得支持。
吴承之称,他们并不愿为此而放弃,“我无法了解不予公开的原因,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争取案件侦办和结果的 信息 公开,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
“说不清我们是怎么挺过来的,也许是因为朱令的不放弃,或是对追求事件结果的执着。”吴承之说。
今年4月17日,在“帮助朱令基金会(海外)”的指导下,朱令之母朱明新开通了网银,当晚,她告知基金会 工作 人员,“办好网银后,收到太多汇款短信,现已汇入13.7万余元。有这么多善良的好心人关心帮助我们,很感动,谢谢大家!”
另一当事人
“等待真相水落石出”
“去去醉吟高卧,独唱何须和。笑骂由人。”4月18日11时,一个曾被朱令同寝室同学使用过的 论坛 ID在“天涯 论坛 ”中发出新帖,帖子中称,“这么多年,和很多人一样,等待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截至次日22时30分,此帖点击量超过91万次,回复近万条。
据此前媒体报道称,该 论坛 ID曾在朱令铊中毒事件发生后,先后两次发布关于此事件的声明,此ID为朱令同寝室同学孙某使用,孙某家人确认,该ID确为女儿所用。
在事件声明中,孙某回忆,“1997年4月2日,在即将毕业的前夕,我突然被公安局14处从实验室带走讯问,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要求我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在审讯了她之后,公安机关曾于当年四五月间找她的舍友们了解情况。
但新京报记者未能联系上曾使用过该ID的孙某。
1973年11月 朱令生于北京。1992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
1994年12月8日 朱令开始大把掉头发。其后三天,腹痛加剧。
1995年约3月 朱令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
1995年3月 学校出示学生接触化学药品的清单,肯定朱令并无铊盐接触史。此事被记入病历。
1995年4月10日 朱令病症被同学翻译成英文,发到互联网紧急求助。一周内,世界各地的医生、专家的回邮达1500封。统计结果是,30%的回复认为病人是“铊”中毒。
1995年4月28日 协和医院用普鲁士蓝化学剂排毒,一个月后朱令体内铊含量基本排除,中毒症状消失,而严重的后遗症将和她相伴终生。
1995年4月28日 北京职业病防治所实验室负责人陈震阳确定,朱令是铊中毒,且体内铊超过致死量。陈震阳认为,如此大的剂量不是自杀,就是他杀,且凶手肯定是两次投毒。
1995年4月底 协和医院认为朱令是二次中毒。同年5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14处和清华大学派出所受命立案。
1995年5月 朱令经治疗后得救。但肌体严重受损,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此后生活不能自理。
1997年4月2日 毕业前夕,朱令同宿舍同学孙某被公安局14处从实验室带走讯问,但其后没有下文。L
朱令事件时间表
新华网:
舆论呼吁及时澄清
“朱令案”传闻
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让沉寂已久的清华大学朱令案再度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199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离奇发病,被证实为稀有的“铊中毒”,中毒导致她全身瘫痪。警方曾锁定凶手就在朱令的“身边”,但最终此案不了了之。
近20年来,有关“谁是凶手”的各种猜测和传说,坊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朱令的室友孙某,一直被认为是主要嫌疑人。今年4月18日,在复旦投毒案的风口浪尖上,孙某在网上发帖自证清白:“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这一言论再加上其不普通的家庭背景,加剧了种种传言的散播。
随后,此案也引起陈坤、姚晨、范冰冰、李冰冰、水木年华卢庚戌等明星的注意,他们纷纷转发微博试图让网民更多关注朱令案,也希望网民能够捐款帮助朱令。
近20年来面对此案的种种传言,甚至是直指司法不公的传言,警方并没有及时予以澄清。目前这种“全民福尔摩斯”式的以讹传讹,无论对于受害者朱令,还是“嫌疑人”孙某,都是不公平的。
舆论认为警方有责任、有义务向公众澄清并及时回应:朱令案到目前为止十九年悬而未决的局面,究竟是何原因?警方当时掌握了哪些证据?案子卡在哪里?当初警方那些“只剩一层窗户纸了”的表态是否属实,又指向哪个嫌疑人?对朱令家属的询问乃至申请 信息 公开,究竟为何搪塞、不予告知?玄之又玄的所谓“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具体指的是什么?特别是公众质疑的,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
网民“野水横木”说,朱令案凶手没有伏法,对公众心理伤害大。投毒不声不响进行,谁都可能中招。更何况现在的毒如果控制好量,可以让人数月后死亡,制造自然死亡的假象。这让很多人没有 安全 感。所以凶手必须抓出来。这起恶性案件,赤裸裸展示了权贵的车轮如何碾过花季少女,让小民们心寒。
还有舆论认为,对于司法来说,这确是悲哀的。沉寂已久的案件,并不是因为破获而被再度关注,而是因另一起惊世骇俗的大学生投毒案而牵出,是对司法机构无能的一种讽刺。只有真相还给公众,司法公信才能建立。
综合新京报、央广、《齐鲁晚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