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民的 父母 经常坐在门口看着来往的车辆
老龄化加速的“警报”再次敲响。最新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中国正处于人口增长由正变负的交替性时代,然而老年人口的正增长却在加速——预计老年人口数量将在2056年达到峰值(4.5亿),占总人口35%左右。
夕阳无限好,重点在养老。在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中国式养老”何以突围?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养老观察团”系列报道,通过不同群体的视角,去呈现和直面孝亲、生死、养老等一系列老龄 社会 课题。第一期,记者跟一群为父母装监控的 子女 做了较为深入的采访交流。通过监控,他们看到了父母的用心和“不体面”,也看到了无法想象的孤独。(本报记者王宇)
无法想象的孤独
与千里之外的父母“交流”,41岁的兰新民大多是通过监控摄像头。如今,他在广东东莞,父母在湖南邵阳。
原本,安装监控,并不是为了看父母,而是为了看孩子。2016年,兰新民把两个孩子送回老家,让父母代为照顾。想着父母用不惯智能手机,不想错过子女成长画面的他在老家装上了监控。通过这个可以180度旋转的摄像头,他能清楚地查看子女和父母的日常生活。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一次次被监控画面击中内心的,是留守老家的父母。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孤独。”兰新民说,有几个画面一直印在他的脑海中,有时看着看着,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2018年9月的一天,闲下来的兰新民打开手机连上了监控,他看到父母搬着凳子,在门口坐了一上午。他在监控中轻声问:“你们在干吗?”父亲立马反应过来,走到监控下笑着说:“没事,没事,就看看来来往往的小贩和车。”父亲的回答让兰新民瞬间破防,他顿了好几秒才回应:“回去看看电视咯。”父亲接着回答:“看电视也无聊,还浪费电。”
看监控的次数多了,兰新民发现父母经常坐在门口看车,彼此之间也不怎么说话。兰新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段时间,他都不忍心点开视频,生怕父母又呆呆坐在那儿。
兰新民原本以为,父母从20多年前就过上了“空巢”生活,应该有所准备和规划,谁知道父母没培养任何兴趣爱好,就连打字牌都没学会。这些年,兰新民和父母聚少离多,甚至一年一聚是常态。对此,父母从未有过任何只言片语的抱怨,还经常鼓励他:“离父母越远,就会越有出息。”兰新民很难想象:这样呆坐看车的“空巢”生活,重复几天可以,如果重复一年甚至几年,父母是怎样熬过来的?
“云陪伴”的无奈和感动
即便孤独如影随形,但兰新民知道,父母不想让他担心。
兰新民开始主动跟父母互动。有时候,看到母亲给小孩煮了鸡蛋面,兰新民会在监控里喊一嗓子:“真香啊,我也想吃。”看到父母因为一点小事斗嘴,他也会出来“主持公道”,“批评”说重话的一方。晚上,父母守着小孩子做作业,兰新民和妻子也守在手机旁盯梢,看到孩子开小差,他们就立马发声“警告”……在兰新民的带动下,父母也变得热情起来。有时候,家里做了好菜,母亲会第一时间端到摄像头下面。父母还特意把打糍粑、晒腊肉、做猪血丸子的工具搬到摄像头下。看到这些画面,兰新民就知道,父母又要给他寄美食了。每隔一段时间,母亲还会拿来绑着毛巾的长杆,将摄像头擦拭一番,一边擦一边喊话:“这下画面更清晰了吧?”在兰新民看来,这样一种“云陪伴”虽是出于无奈,但也拉近了他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四川成都的蓝云阳也通过监控,每天和73岁的母亲“云对话”。蓝云阳是家中独子,很多年前,他曾接母亲到省城生活。然而,母亲从广元来到成都后,生活完全不适应。母亲曾和他说,自己像失去了方向的风筝,有一种飘飘欲坠的感觉。无奈之下,蓝云阳只好把母亲送回了广元。这两年,蓝云阳经常看到“老人独自在家去世”的新闻,想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他多了一丝忧虑。有一天,他将自己的忧虑写在了社交平台上。很快,好几个热心网友给他支招:你可以给父母装一个监控,这样就可以掌握父母的健康状态及一举一动了。2020年春节,他在母亲家装了监控。如今,早起问候成了母子二人开启一天新生活的仪式,“只要听到我妈在监控里喊一声‘儿子嘛’,我就心里安稳了”。
监控视频下的“云陪伴”有无奈,也有感动。安徽合肥的殷花是家中独女,娘家在江苏泰州。为了“照看”年老的父母,她在娘家安装了一个监控,方便随时随地与父母“联系”。在殷花看来,更多的时候,父母都在主动陪伴她,“很多画面都让我很感动。有一天晚上九点多,我妈端来一盆龙虾对着监控喊话,‘宝宝,宝宝,这是你爸爸钓的龙虾,你想吃爸爸做的还是妈妈做的?是吃清淡的还是吃麻辣的?’我的心感觉都要被融化了”。
镜头下的“不体面”
通过监控,子女还看到了父母从前可能藏着的“不体面”。
兰新民回忆,有一天,父母大半天都没有出现在监控画面里,直到下午4点多,父亲才缓缓地走进客厅,可他还没坐下,就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兰新民赶紧隔空对父亲喊话:“您怎么了?摔到哪儿了?”过了1分多钟,母亲才赶来把父亲从地上扶起来。在他的一再盘问下,兰新民的母亲才云淡风轻地说了几句:“没啥事,就是干活时间长,没吃啥东西,低血糖犯了。”
也是通过监控,兰新民才了解到父母身体其实并不好。有天夜里,兰新民听到监控里断断续续传来父亲的呻吟,他在监控里问:“您怎么了?哪里痛吗?”结果,呻吟声没了。第二天,放心不下的他继续逼问,这才知道原来父亲的腰不好,晚上睡觉时经常疼痛难忍。这时,母亲只好爬起来帮他揉腰。每次父亲腰痛发作,两位老人都要折腾到很晚才能入睡。兰新民非常自责,“我对父亲的疾病毫不知情”。兰新民赶紧往家里寄了一堆伤湿止痛膏和治腰痛的药。
在众多监控视频中,湖北宜昌的彭涛也有一段不敢回放的心痛画面。今年5月26日,74岁的父亲在家门口不小心滑倒,重重地摔在地上,几经挣扎才站了起来。离父亲30多公里外的彭涛通过手机,正好看到了这惊险一幕。瞬间,他的眼泪夺眶而出。他扔下所有事情,开上车往家赶,一路流泪,一路默念:千万别有事。此时,彭涛的姐姐(嫁在湖北宜都市)彭玉蓉也看到了监控画面。她赶紧买了双防滑鞋、一份盖浇饭,开上车往父亲家赶。姐弟俩匆忙赶回家,发现父亲摔得不轻,一个人窝在躺椅上休息,连晚饭都没有吃。看到赶回家的儿女,父亲高声责怪起来:“多大点事,你们不用回来!我没事,你们去忙。”其实,这些年,姐弟俩一直想接父亲同住,但都被父亲婉拒了。于是,姐弟俩一商量,在父亲家装了5个摄像头,以便随时查看。因为父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姐弟俩又给父亲买了可以远程监控心跳、血压的手表,随时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摔倒的事情发生后,姐弟俩更加担心独居的父亲。
“给爸妈安装摄像头后,我后悔了”
通过监控,部分老人的寂寞和无助被子女看见,但缓解“空巢之痛”,应不止于看见。
给父母安装监控摄像头后,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姚华松有些后悔了。今年国庆后,姚华松给远在老家湖北黄冈的父母安装了两个摄像头。一开始,姚华松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老家的情况:父母在干什么,午餐有几个菜,父亲有没有喝酒……一切都尽收眼底。每当父母经过的时候,姚华松还会隔着摄像头和他们聊上几句。
但不久后,姚华松却发现摄像头干扰了父母的正常生活,因为所有画面都暴露在摄像头下,父母变得不自然:母亲会习惯性地张望摄像头,把自己的生活“表演”给子女看;有时还会刻意走到摄像头下,等着子女和她互动;有时子女无暇和她聊天,反而增加了母亲的失落感。在姚华松看来,摄像头很大程度满足了子女标榜与维系作为“孝子”的身份需求,却反证了长久以来我们难以尽孝的事实。姚华松说,甚至还可能存在一种说法:“我已经安装了摄像头,对家里的情况一目了然了,就用不着那么频繁地回家了。”作为社会学家,姚华松自然懂得:真实的陪伴,是多少个摄像头都无法替代的。
在父亲上次腰痛摔倒后,兰新民和远在厦门的哥哥商量:除了过年,年中至少要回去探望一次父母。今年国庆期间,兰新民带着父母自驾去了一趟桂林,“监控再怎么说都只是照看的手段,真正温暖人心的还是在一起”。
父亲摔倒后,彭玉蓉每天都会查看监控,她和弟弟每半个月都要回家看望父亲。对于父亲的感情,彭玉蓉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第一次收到父亲的生日短信,是几年前,显示是凌晨四点发的。我在醒来的清晨哭得稀里哗啦。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生日快乐”,但我能想象到父亲打字时的笨拙,以及发出信息时的欣慰。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牵挂呀!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