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教学激发起新东升人学粤语的积极性。游玉华 摄
外来务工人员如果想学习粤语,有什么途径?近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和美社工东升服务站推出“粤讲粤有趣”学习小组,为新东升人提供免费学粤语的机会,受到了众多新东升人的欢迎。
实际上,这一较具特色的学习小组,仅是和美社工东升服务站五个促进新老东升人融合的举措之一。在中山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社工机构正积极发挥着桥梁的作用,通过各种活动推进新老中山人的沟通与融合。
但对于这些社工站而言,新老中山人的融合,是一项庞大而持续性较久的工程,显然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他们能做的,就是先行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五大爱心计划促融合
和美社会 工作 服务中心东升服务站站长李国玲告诉记者,该中心于2012年10月建立,是东升镇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由中山市和美社会 工作 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的一个综合性社会公益服务平台。而从社工站成立之初开始,定下的宗旨就是促进新老东升人充分融合。
“我们在成立社工站之前做过一个调研,发现东升镇新老东升人比例超过1:1,也就是说,新东升人的人数相当多。另外,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新东升人都希望有更多途径去了解东升的法律法规、本地语言以及风俗习惯,这样能让他们与老东升人相处得更加融洽和谐。”李国玲介绍道。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社工站成立后,就提出了五个计划,包括“爱在东升”、 “家在东升”、“乐在东升”、“学在东升”以及“融在东升”。围绕着这五个计划,社工站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比如,“爱在东升”就包括“爱”他人服务计划,这主要是为辖区内困难个人或家庭提供帮扶;还有“爱”自己服务计划,旨在开展自我认识及能力提升活动;另外还有“爱”东升服务计划,目的是组建 社区 义工队伍,义工培训,义工 社区 服务。
“学在东升计划”包括“学”技能服务计划,指的是为有 就业 需求的新老东升人提供 就业 、培训 信息 ;也包括“学”粤语服务计划,即开展粤语学习小组;还有“学”文化服务计划,即开展各地饮食文化交流活动。
“粤讲粤有趣”学习小组走进企业
在近期,和美社工服务中心东升社工站所进行的一项较具影响力的活动,就是走进部分企业,为外来务工者开展“粤讲粤有趣”学习小组,通过短句学习、 视频 分享、情景模拟等方式,让专业社工向外来务工者提供粤语培训服务,而且所有培训都是免费。
据李国玲介绍,“粤讲粤有趣”学习小组共设6节,提供的都是一些需求性较强的交流用语,具体是通过常用短句学习、 视频 分享、PPT演讲、看图讲话、生活剧场等形式,让参与学习的组员在轻松欢乐的环境,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粤语,掌握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交流用语。
首批参与小组活动的组员是来自东升镇一企业不同部门的12名新东升人,小组活动定在每周二、四晚上7时至8时开展。课程结束后,还会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参与学员进行考查,“我们也希望这些参与课程的学员今后在 工作 或者生活中做粤语推广大使,向他们身边的亲朋传授粤语。”李国玲说道。
据悉,东升社工走近企业,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学习粤语机会的做法为全市首例。这些由社工提供的服务,全部由东升镇政府购买,外来工免费参与。李国玲表示,下一步,和美社工服务中心东升社工站将根据小组活动效果,适时将小组活动上升为培训班并扩大参加人员范围。
除了教粤语外,社工站的“以歌会友”活动,如今也吸引了许多新老东升人报名。这一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将喜欢音乐的新老中山人组成一个兴趣小组,定期为他们提供交流场所,组织聚会。为了增强效果,这个兴趣组还限制了参与人数,每次只有12个名额。这一活动,在近期也得到了许多新老东升人的积极响应。
新模式要普及需要更多扶持
从去年10月份成立以来,目前和美社工东升服务站只有6名专职人员,也团结了东升镇近百名志愿者,但这样的规模,在李国玲看来还是十分不够。
李国玲坦言,其实现在社工站服务的就只有两个 社区 。但在东升,有相当多的 社区 都需要这类型的活动,去促进新老东升人的融合。因为相对于东升人来说,娱乐和减压的方式还是相对较少。
“在我们没开展活动之前,实际上许多新东升人都会觉得在这里找不到归属感,比较孤独。但不少新东升人在参加了我们活动后,幸福感提高了很多。比如参加我们的粤语小组,他们相对觉得自信很多。以前认为自己是外地人不敢说粤语,但现在自信提高了。而且通过 社区 活动,他们也认识到了很多老东升人,彼此间的隔膜也淡化了。”李国玲笑道。
给李国玲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身体有点残疾,母亲是外来工。孩子比较自卑,平时周六日放假没地方去,而他的妈妈要上班。在知道社工站有相关的项目后,母亲把孩子带过去参加。后来,这个孩子认识了很多本地的小孩,通过活动交到了更多朋友。现在这个小孩开朗了许多,也能够跟本地的小孩玩得很融洽。
记者了解到,目前和美社工东升服务站服务对象以东升镇的东城、同乐 社区 管辖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为主。但如果真的要满足东升其它 社区 的个人及家庭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需要,显然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毕竟新老东升人的融合,是一项庞大而持续性较久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