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上,我比较抗拒在本文中使用“养父母“这个词。
▲图孙卓和他亲生父母相见
是的,你一定知道,我想说的是引起全网刷屏的 孙海洋寻子 这件事。
01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与争议,一个重要原因,是 孙海洋 好不容易找到的 儿子 孙卓,最终还是决定跟所谓养父母一起生活。
他甚至说,如果养父母被判刑自己会生气。
生谁的气?会生亲生父母的气吗?毕竟,事情是亲生父母寻子引起的,对不对?
这恐怕是最令人无力的地方——孩子找到了,但找到的再也不是原来的孩子了。原来的孩子,已经永远消失在当初被拐卖的那一刻。
他的所有成长记忆,由所谓养父母填满。
亲生父母,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没有任何细节支撑的称谓。
当然,这不只是孙海洋夫妇一家的悲剧。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无奈现实是,多数被解救的孩子,最终并没有回“家“。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迟到的团圆也不是真正的团圆。
▲郭刚堂支持郭振回养父母身边(图/视频截图)
就在今年7月,打拐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的儿子郭振找到了。郭振回到老家认亲,父母与儿子相拥而泣的那一幕,同样让无数人感动和感慨,《失孤》男主人公的扮演者刘德华也送上了祝福。
但是,郭振同样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
看似魔幻,但从情感上,我理解这样一种选择。
毕竟,他们在养父母家长大成人,熟悉当地的 社会 环境,所有的社会关系也在当地。亲生父母对他来说,仅仅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亲生父母的家庭和所处社会环境,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回归亲生家庭,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棵树连根拔起。
尤其对孙卓来说,他这样的年龄,根本承载不了如此大的情感冲击。
但从价值判断上,这样的选择又让我隐隐有刺痛感。
那些被认定为养父母的人,其实就是一个购买者,是人贩子的同谋。
我认为,这样的人,根本不配称为“养父母”。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大侠萧峰从小被少林僧众托付给山民乔三槐夫妇收养,夫妇俩含辛茹苦将萧峰抚养成人,这才够资格称得上是真正的养父母。
而打拐报道中的很多“养父母”,明知道孩子是拐来的,明知道孩子的亲生父母一定因此承受着锥心之痛,却为了一己之私,以出卖良心的方式购买亲情。
02
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孙海洋说,他没有和孙卓的养父母见面,“我跟他们没有话说。”
针对养母此前称孩子是“离异家庭弃养”后领养的说法,孙海洋表示不认可,“一个人冒着坐牢的风险把孩子拐来,白送给你?这是瞎话!”
▲孙海洋夫妇
这个所谓的养母是否在说谎,稍有生活经验的人并不难判断。
对亲生父母来说,所谓“养父母”就是罪恶的制造者。被拐的孩子愈是感激“养父母”的养育之恩,愈是与亲生父母不顾一切的寻亲形成令人悲哀的鲜明反差。
顺便说一句,《天龙八部》中的大侠萧峰原名乔峰,随养父乔氏姓;在得知自己真正身世后,改为随生父萧姓。这是不是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必苛求这些被解救的孩子不愿回归亲生家庭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可以温情脉脉地对待这样的买家。
买卖同罪,这是常识,连《野生动物保法》都遵循这样的法律逻辑,为什么在涉及人的权利时,偏偏难以通行呢?
大道至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是,如果“从轻处理”,会不会刺激更多人成为潜在的购买者?
拐卖儿童本来就是一起悲剧,而悲剧总得有人买单。具体到孙海洋寻子事件而言,所谓养母如果被判刑,对孙卓这个孩子是个打击;但如果就此轻轻放过,难保今后会有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庭为此买单。
▲张洋洋的母亲
我还想说的是,也许我的观念陈旧了,作为一个信奉“血浓于水“的人,我对被拐孩子排斥亲生家庭的现象总是难以释怀,深感不安。
曾有报道,一个被解救的孩子,甚至将她的生母拉黑了。人伦大痛,莫过于此。
为什么会这样?我希望并相信他们长大后、再不济老去之后终于会明白,父母之爱不可易。他们被人‘买’过来那一刻起,就被贴上了工具的标签。
对孙卓而言,养父母爱他,是因为他是一个可以传宗接代的男孩(其实说到底也是自欺欺人);而亲生父母爱他,是因为他是他,是这个世界的唯一。
可以来假设一下,孙卓如果在所谓养父母手里又被人拐走了,他们会像亲生父母一样伤心吗?会十几年来不惜一切代价苦苦寻找吗?
他们可能会联系另一个卖家。
更重要的是,打个也许并不是太恰当的比方,一个人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女人,从女人身上取下项链献给女人的女儿、他心仪的姑娘。当姑娘知道了真相,还会觉得这个人值得她爱吗?
这样的道理,我希望,所有被拐卖的、被迫与父母骨肉分离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明白。
如果还不明白,那一定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在哪里出了问题,而我们浑然不察。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